诗词散文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职工文苑
关于阅读的一点体会
作者:郑婧        发布时间:2018-01-26        点击率:926        分享到:
语音播放:


    从2014年“倡导全面阅读”被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开始,国家已经连续四年(2014-2017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2017年)。阅读的必要性已经从各层级受教育群体拓展到全社会所有人群。使很多已经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步入家庭生活的人,重新抽出书柜里细尘薄积的书册,不同以往受考试逼迫的读书,而是开始更从容涉猎宽泛时间自由,更能富乐趣性的阅读。然而,当大家都了解阅读的重要性,愿意并喜爱阅读时,更重要的阅读选择就摆在了大家面前。因为当阅读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我们应该更有侧重、更有目标的去阅读。

    一、阅读的境界

    阅读按照阅读的目的,可以分为三种境界。

    其一是,为生存阅读。虽然是最浅最俗的层次,却也是最实际、最必要的层次,这里面既包括了我们曾经为中考、高考,四级、六级等升学、毕业的必要条件而阅读的课本,也包括我们就业入职后,为适应岗位提升技能而考取的各种职称教材,这些都是实用性很强的书籍,是我们自食其力必须阅读学习的,也就是梁实秋所说“在初学的阶段,我们与其倡导趣味,不如偏重纪律。……学问的趣味,留到将来慢慢享受一点也不迟”。在第一层次里,我们的阅读在相当程度被抹去了趣味性和自由性,正如郭沫若在《我的读书经验》所说:“读书的方法大体上要看自己是为了什么目的,有为学习而读书,有为创作而读书,有为研究而读书,有为教育而读书……”。

    其二是,为生活而读。就是当人安居乐业后,阅读的书籍,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有倾向、有个人意志在内的阅读。这个境界里,我们可以根据人生的阶段,选择陶冶情操、满足阶段需求的读物。比如准妈妈们读的孕产书、即将展开旅行的景点攻略、渴望升职加薪人员的励志“鸡汤”等,都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更积极面对当下而选择的书籍。

    其三则是,为生命而读。是阅读与我们当下无关,但潜移默化会影响我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书籍。这些书籍往往是经典名著,表面上场景都是过去或者未来的世界,但里面美好的人性、深刻的哲理、经典的反思都将在无形中改造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决定我们对漫长人生无数次选择的结果、影响我们与他人、与社会相处的态度。这些经典著作古今中外从不缺乏,但细品之下,有平和的、有忧伤的、有激进的,也有昂扬的。如果多愁善感的人阅读李清照的词,那经典的文字将哀柔深种,更难令人排解思虑,但若使他阅读三曹的诗,慷慨激昂很可能唤其振作。当然了,如果有人对阅读更精细精致,可以在版本上追求知识的本味。比如喜好古诗文的人,经常选上海古籍、中华书局编印的繁体字版,喜爱莎翁剧目的人,一般选择朱生豪译文,甚至阅读英文原著。

    当然,上述都是基于读观点正确、内容充实、文辞优美的书籍的选择分类。至于那些内容不健康、思想消极、文法错漏的印刷品,根本是不入流,不能称之为“书”的读物。书是文字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所有良好有益的阅读习惯,都应建立在用宝贵的时间阅读有价值的读物的基础上。

    二、阅读的方法

    阅读方法的好坏,往往可以从阅读的效率与效果加以判断。一个人对于实操性强的书籍,必须按部就班重点阅读,对于普通文字,可以随便翻翻,就像培根所说:“有些书只需品尝,有些书需要吞咽,还有少数的应该细嚼”,根据梁启超提倡的书籍分类阅读,就是一类需精读、一类供浏览。对待不同的书籍,阅读所需的时长是不等的。

    同时,阅读不同书籍及同一部书籍的不同章节,先后速度是不等的。阅读亟待解决当下问题的书籍要先读,填充光阴的书要后读。比如一个新调整岗位的员工,他首先阅读的应该是部门规定、岗位职责等管理制度汇编类,后读文艺小品、流行小说。而阅读速度在阅读框架严谨、论述缜密的科技管理类书目时,重点则需先阅读概念集中、论据密集的前几章节,后阅读展开论述的脉络篇章。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率的阅读。

    阅读效果的增加,常常都是通过反复阅读和重点摘抄实现的。我国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与七录斋的故事,就是劝学善学的典范,摘抄阅读可以使阅读者注意力更加集中,更便于日后加深理解、迅速应用。所以,对于阅读中遇到的重要词句边摘录边阅读,对提高阅读效果非常有效。(郑婧)





                                                                             责编:宁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