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深秋,我初到绥德。北风裹着土粒刮在脸上,还混着股陌生的羊膻气——那是我第一次离“羊肉”这么近,也是打心底里犯怵的味道。
在老家,餐桌上鲜有羊肉。偶尔见一次,也总带着挥之不去的膻味,让我一口都咽不下。刚到陕北那阵,婆婆总变着法做羊肉:炖得油亮的羊肉块、撒满辣椒的手把肉,可我望着碗里的肉,筷子怎么也伸不出去。后来饭桌上,羊肉换成了我熟悉的白菜炖粉条、青椒炒鸡蛋,那股膻气,好像被她藏了起来。
真正让我对羊肉改观的,是那个飘着雪的早晨。听见厨房传来“哗啦”的水声,探头一看,婆婆正蹲在灶台边,手里攥着块羊肉在清水里搓洗。“天儿冷,今天吃羊肉面,暖身子。”她抬头看见我,眼角堆着笑。
我凑过去,见盆里的羊肉切成小块,泡在清亮的水里。“得泡上大半天,把血水泡透,肉才不膻。”婆婆一边说,一边把泡好的羊肉扔进沸腾的砂锅里,撒进两把花椒、几段干辣椒、几片生姜和葱段,再撒一把咸盐,又切几块白萝卜丢进去。火苗舔着砂锅底,锅里的汤“咕嘟咕嘟”冒着泡,没多久,屋里就飘起了香味——不是我怕的膻气,而是混着萝卜清甜的肉香,勾得人胃里直发空。
等羊肉炖得酥烂,婆婆才开始擀面。她把醒了个把小时的面团放在案板上,擀杖一压,胳膊肘往前推,面团慢慢舒展,从拳头大变成一张圆面片,薄得能看见案板的木纹。接着她把面片叠起来,刀“噌噌”几下,宽宽的面条就码在案板上,像叠着的细绸带。
水开后,面条下锅,煮到浮起来就捞进碗里,再浇上滚烫的羊肉汤——汤刚好没过面条,上面卧着一层羊肉,撒一把切碎的葱花和香菜。我捧着碗,先喝了口汤。鲜气顺着喉咙滑下去,暖得胸口发颤,一点膻味都没有。夹一筷子面条,筋道得嚼着有劲儿,裹着汤吃,鲜得让人眯起眼。最后咬一口羊肉,嫩得轻轻一抿就化。那一碗面,我吃得鼻尖冒汗,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
从那以后,陕北的羊肉面成了我的念想,也成了家里餐桌上常做的面食。就连我坐月子时,清汤羊肉挂面也成了我最爱的加餐。现在每逢周末回家,女儿总先蹦到厨房喊:“奶奶,我要吃四十里铺羊肉面!”全家人围坐在桌旁,捧着热乎的面碗,我忽然明白,那一碗羊肉面早已熬成了家的味道。


网站首页
集团概况
新闻中心

企业板块









物资服务
陕煤物资商城
西煤云仓
供应商协同管理平台
招采平台
主数据
内部大市场
商务智能
办公系统
OA系统
邮箱
党费缴纳
VPN
企廉网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