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一页页悄然翻过,不知不觉间,外公已离开我们整整三年。三周年祭拜,我又回到外公曾居住的小院,思绪如潮,他那佝偻却又透着坚韧挺拔的背影、那布满老茧却总能给予家人温暖的双手,以及他用一生诠释的 “要强” 与 “坚毅”,一一浮现眼前。
听母亲讲述,在那个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饥饿犹如一张无形且密不透风的大网,无情地笼罩着每一个人。然而,外公的子女们,却从未感受过挨饿的滋味。这背后,是外公拼尽全力、默默付出的结果。从8岁起,他便赤着双脚,穿梭于田埂之间,帮别人家 “点豆豆”—— 仔仔细细地将豆种一颗颗播进土里。毒辣的烈日无情地晒得他皮肤黝黑,粗糙的土地磨得他脚底血泡丛生,可他从未喊过一声苦累。傍晚时分,领到那少得可怜的报酬,无论是半瓢玉米,还是一升小米,他都会小心翼翼地收好,满心欢喜地带回家分给家人,而自己却常常仅靠啃几口硬邦邦的杂粮饼来勉强充饥。母亲回忆说,小时候常见外公天还未亮就出门劳作,直到天黑透了才疲惫归来,身上的衣服永远沾满泥土,可他的眼神里,始终闪烁着一股不服输的光芒。
命运的考验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在母亲5岁时,外婆便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家。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下一根,六个年幼的孩子尚在嗷嗷待哺,所有的重担,如泰山般一下子全压在了外公一人的肩头。我难以想象那些艰难的日子,外公究竟是怎样熬过来的。白天,他在田间辛勤劳作,种庄稼、割野草,挥洒着无尽的汗水,只为换来一家人的口粮;夜晚,当孩子们都已进入梦乡,他还得为孩子们缝补衣服、烧水洗漱,直至孩子们睡熟后,他才会把那双满是 “血口子” 且布满老茧的手凑近煤油灯烘烤,同时还要盘算着第二天的生计。有一年,大姨不知因何缘故,突然直不起腰,无法走路(或许是因为年纪太小,繁重的活计压垮了她)。在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年代,外公背着大姨翻山越岭,步行几十公里去搭车,辗转前往延安的医院就医。最终大姨虽能下地正常行走,却因年幼落下病根,小小年纪就驼了背。有人劝外公:“别这么拼命了,日子凑合过得去就行。” 可外公总是坚定地摇摇头,说道:“我是孩子们的爹,再难,也得让他们好好活着,好好长大。”
外公的要强,早已深深烙印在骨子里。哪怕后来生活渐渐有了起色,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也从未停下劳作的脚步。家里的菜园子,在他的精心打理下,井井有条,每次都能收获新鲜的蔬菜;院子里的果树,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年年都硕果累累。直至晚年,他的腿脚不再灵便,却依旧坚持自己扫地、做饭,不愿给子女增添丝毫麻烦。有一次,他不慎摔了一跤,膝盖肿得老高,子女们纷纷劝他安心休养,可他仅仅躺了两天,就拄着拐杖,艰难地慢慢挪下床,嘴里念叨着 “在家待着浑身不自在”,执意要去菜园子里看看菜长得如何。
如今,外公已离去三年,但他留下的那些记忆,却如同陈酿的美酒,历久弥香,从未褪色。外公的一生,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却用平凡而又执着的坚守,书写了世间最伟大的父爱篇章。他的要强,是面对苦难时绝不低头的无畏勇气;他的坚毅,是扛起责任后永不放弃的担当精神。这股精神力量,宛如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始终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