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当接到集团公司党委组织的组工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通知时,我心中满是珍视 —— 这不仅是一次业务充电,更是一次跳出日常、审视工作的宝贵机会。为期一周的学习时光,恰似一趟层层递进的成长旅程:从初入课堂的期待与忐忑,到融入集体后的从容笃定,再到结业时满载而归的充实,每个阶段都镌刻着对组工工作的新思考,也让我对“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 的组工干部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践行认知。
以“期待”叩响新知之门
得知要系统学习组织工作专业知识的那一刻,期待便在心底悄然升温。组织工作是党的建设的“生命线”,小到党员信息录入时的一个数字、一份档案,大到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测评、考察谈话,每一个环节都连着“人”的成长、“事”的推进,容不得半点敷衍。日常工作中,我常穿梭于各类报表、材料之间,习惯了“按流程走、按要求办”,却总在夜深复盘时困惑“为什么这项政策要这样制定?怎样才能让党建工作更贴合党员需求?”而这次培训,正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探寻“根源”与“方法”的大门。
在这份期待里,更藏着补齐短板的迫切。工作中偶尔因把握不准,制定的方案反复被修改,不仅拖慢了工作进度,更让我深刻意识到自身业务能力的“缺口”。所以,我格外期待这次培训能成为“加油站”,把政策理论的“空白点”填实、把业务方法的“薄弱项”练强,让自己下次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少些“拿不准”的犹豫,多些“有底气”的从容。
以“紧张”强化“本领恐慌”
当培训课堂的 PPT 亮起,丁雄老师将组织工作理论与真实案例深度融合的讲解,瞬间让我心头的紧张感油然而生。我握着笔的手不自觉收紧,一边快速在笔记本上标注“干部提拔程序”“干部考察环节”,一边紧盯屏幕上的课件核心内容。尤其是听到“因档案中出生年月填写不一致问题,让我想起领导曾和我分享过的一个工作失误案例......让我更认定:组工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连着“人”的前途、“组织”的信誉,容不得丝毫马虎。
这份紧张,说到底是“本领恐慌”的直观写照。以往处理工作时,我总觉得“按流程完成即可”,可当老师抛出种种问题和注意事项等问题时,我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 —— 面对这些实际难题,我既说不出系统的判断方法,也拿不出具体的解决思路,只能在心里暗自焦虑。但这份紧张并未让我退缩,反而成了强化“本领恐慌”、倒逼自己进步的“催化剂”。也是在这份紧张与反思中,我渐渐读懂了 “本领恐慌”的真正意义 —— 它不是对自身能力的否定,而是对组工工作责任感的清醒认知。组工干部身处党的建设第一线,若没有过硬的业务本领,不仅无法高效推进工作,更可能因判断失误、操作疏漏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所以,我宁愿带着这份“紧张”去学习,带着这份“恐慌”去提升,把每一个知识点学深悟透,把每一种工作方法练熟用活,让 “本领恐慌”成为驱动自己不断成长的动力,真正扛起组工工作的责任与使命。
在“互动”中摸清门道
随着培训推进,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课后的经验交流,我和伙伴们渐渐驱散了最初的陌生感。记得在“用乙方的思维做甲方”讨论环节,我们组围绕主题结合实际展开热烈讨论:有同事分享了用“清单化”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经验,也有人提出了组工工作实操方法。当我们把这些想法整合起来,形成一份可落地可实操的研讨成果时,我忽然意识到:熟悉的不只是培训内容,更是组工工作“从实际出发”的核心逻辑。
课间的破冰游戏、课后的交流分享,更让我感受到这个“组工大家庭”的温暖。来自不同单位的同事,带着各自的工作经验碰撞思路:有的擅长用“党建 + 业务”融合激活支部活力,有的在党员教育管理上有独到方法。这些“接地气”的经验,比书本上的理论更鲜活、更实用。慢慢地,我开始学会用“换位思考”做工作:面对职工的诉求时,多想想“他们需要什么帮助”;推进工作时,多问问“这样做是否符合可行”。这份“熟悉”,让我对组工工作的理解,从“按章办事”变成了“用心服务”。
以“收获”夯实履职根基
一周的培训即将落幕,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手机里分类整理的课件、脑海中清晰的工作思路,都是最实在的收获。但我深知,培训的结束,才是践行所学的开始。我会把本次培训的知识点梳理成自己的“操作指南”,方便随时查阅;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会试着用“服务经营”的思维梳理工作方式,为业务党员减少工作负担;在干部管理工作中,多走进年轻干部的工作一线,听听他们的成长困惑、职业规划,用更精准的服务助力干部成长。
组工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既要做“政策的执行者”,更要做“服务的践行者”;既要守好“严谨细致”的底线,也要怀揣“为民服务”的温度。下一步,我会带着这次培训的收获与思考,在履职路上稳步前行,把每一项工作做扎实、做规范、做贴心,让组织工作的“精度”与“温度”共存,真正转化为服务党员干部、推动党建发展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