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专题专栏
理论课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三十二)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1-11        点击率:94        分享到:
语音播放: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有哪些重大部署?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让我们跟着人民电子书一起学习。

理论·评论

人民观点: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①

《 人民日报 》评论部

着眼改革全局,锚定关键领域,增强改革锐度,才能达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透露,将推动出台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发布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2016年试点时的328项缩减为2022年的117项,这张不断“瘦身”的清单,有力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成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生动注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提出的“七个聚焦”,囊括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准确标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习贯彻好全会精神,要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增值税改革持续深化,留抵退税制度不断完善,减负政策的落地让更多科技企业勇攀创新高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发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扩容,金融供给的创新让更多产业逐“绿”前行;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支持国内外机构合作创新,开放合作的扩大让更多经营主体实现全球配置资源……新时代的实践证明,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有力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决定》13个部分的分论中,涉及经济领域的就有6个部分,足见分量之重、成色之足。着眼改革全局,锚定关键领域,增强改革锐度,才能达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揆诸以往,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一方面,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持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另一方面,前瞻性开展产业规划,推动公共充电设施加速普及,为产业创新发展培厚土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各展其长、同向而行,一起书写了我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非凡故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同时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任重道远。高水平建设,往往意味着高难度,尤其难在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难在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等等。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触及的利益矛盾就越复杂,涉及的体制机制问题就越深层。面对新期待,应对新挑战,要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进一步提升改革的实效性,在关键性基础性领域不断突破创新,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

历史在砥砺前行中创造,辉煌在接续奋斗中铸就。新的改革蓝图已经绘就,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更好带动其他领域改革落实落地,定能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权威访谈

持续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
——访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就“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一系列改革任务。为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

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

记者:《决定》提出,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将如何贯彻落实这一要求?

潘功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决定》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部署,着力破除制约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将引领金融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成就,中国人民银行将坚决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

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更加聚焦以“双支柱”支撑实现“双目标”,也就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围绕货币政策、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金融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国际金融治理和合作、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管理和服务等职责,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持续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的结构、布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将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这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内核。我们将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更加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健全政策沟通机制,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二是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是中央银行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支柱。

三是健全金融市场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金融市场制度建设,着力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金融市场,建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这是中央银行履行好宏观调控职责的基础。

四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与合作。

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定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持续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

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

记者: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将如何更好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潘功胜: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在2月、5月、7月先后三次实施了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截至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2%,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8.7%,高于名义GDP增速约4个百分点。新发放贷款利率平均为3.6%左右,处于历史低位。

我们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着力支持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支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在货币政策的调控中将注重把握和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一是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二是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三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加大调控力度,加快已出台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的消费融资需求。同时,研究储备增量政策举措,增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发力见效,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记者:《决定》提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有何考虑?

潘功胜: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过去5年,我国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年均增速都在20%—30%左右,大幅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融资可得性明显提升。融资成本处于历史低位。同时,我国网络金融、移动金融快速发展,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金融的普惠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亮点之一。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出台了《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推动构建部门协同、央地联动的政策框架和工作机制,为国家创新体系和新型举国体制建设提供支撑。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强与工信、科技、环保等行业管理部门的协同合作,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的力度、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制定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总体方案,细化政策举措。同时,聚焦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小科技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持续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记者:《决定》提出,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在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方面有何举措?

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取向,增强金融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持续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会同金融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金融领域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

二是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我们将坚持以市场驱动和自主选择为基础,持续完善跨境人民币政策,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全球布局,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

三是持续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四是打造更加友好包容的营商环境。统筹推进跨境人民币和外汇管理改革,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持续推动做好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服务。

五是统筹好金融开放和安全,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与合作。

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扩大对外开放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障,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我们将坚定不移做好金融开放各项工作。

记者:《决定》提出,筑牢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如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潘功胜: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中国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是在宏观层面把握好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风险防范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是切实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加强监管协同,形成监管合力。

三是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中小银行等重点领域风险。

四是筑牢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推动加快金融稳定相关立法,推进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