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合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时,那个踏实肯干、爱学习有追求、办事实敢担当的年轻习近平的形象依然刻在我的脑海中。都说青春迷惘,但22岁的习近平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都说知青难当,但年轻的习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养成了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更是锤炼了坚定党性,唱响青春赞歌的七年。
学会吃苦是人生必修课。学生时代的我们就知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在这7年中,他把自己当成农民,和村民“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同时也将最珍贵的7年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但他却在此期间升华了思想,决定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要扎根农村,立下了改变梁家河落后面貌的志向。回想起自己在供应站打扫库房理货、在生产服务中心车间半夜等待办公家具进厂安装、到综合部清洁办公室卫生到深夜、再到现在经常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貌似永远没有歇脚的时候,但学习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领会到,这不是受苦,而是一种收获,一种人生阅历。
作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进步,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只有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经历过磨砺,才能创出新的业绩。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应该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遇见拼命努力的自己,响应李大钊对青年人的勉励: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宋洁)
责编:宁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