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文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职工文苑
2016•身边的统战故事:可爱的统战老兵
作者: 余娜        发布时间:2016-05-05        点击率:1260        分享到:
语音播放:

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但是基于对战国时期历史的热爱,尤其是对秦国的偏爱,让我深深的爱上这片极富厚重文化底蕴的土地,爱上了我现在生活的具有传奇色彩的神木。

神木在抗战时期幸运的躲过日本的侵略,但神木的有志男儿却不甘于躲在家中享安稳,纷纷走进战场,与全国各地的人们团结起来,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幸福奋勇抗战,留下一段段可歌可赞的英雄佳话;他们有的牺牲了,有的顽强活了下来,在新时代到来后,继续用满腔的热情团结周围的力量,在我们的身边,散发着夕阳般的温暖与美丽。

神木统战老兵,注定会被后辈敬仰,被人们铭记。

郄善岐:保卫祖国是最光荣的事情

郄善岐,1925年出生于神木花石崖村,16岁参军,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提起抗战的峥嵘岁月,老人满脸都是骄傲。

郄善岐先在贺家川警卫队工作,正值日军不断对山西沿岸扫荡的时期,一些部队及后勤机关退守到神府沿河一带,几千个伤病员在这里得到救治,勇敢的郄善岐等40余人又组成游击队前往山西黑茶山、黑龙沟参加战斗。

“面对敌人,我从来不怕。”“ 当时由于物资紧缺,每位战士每人只有5发子弹,一条步枪,武器既少又落后,不能和鬼子正面打,我们采取游击战来袭扰敌人。”郄善岐和战友们在长期的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全国英勇的战士和善良的人民一起,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就在解放战争即将结束的1948年除夕,郄善岐所在的部队和傅作义的一支所属部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遭遇,在通讯中断、炮弹不停轰炸的情况下,郄善岐为了不让年轻的战士前去冒险,只身一人前去接信,返回途中不幸被炮弹击中,额头和眼角受伤,血流不止。战士们抱着郄善岐哭成了一团,郄善岐却厉声不许哭:“我又没死!”寒风将郄善岐的伤口冻住,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至今这道深深的疤痕仍留在老人的额头和眼角处。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他又去了朝鲜,中途回国在陆军学校学习一年,之后再度回到朝鲜战场,直至1955年才再次回国。是名副其实的“郄大胆”。“我胆子大,一些难打的山头据点,我都能拿下来。”郄善岐说,“打仗不是仅仅靠蛮力,战斗前要侦查、分析、布局,尽可能减少伤亡,而又能打胜仗。”

90多岁的郄善岐已经不需要像当年一样南征北战了,中国的崛起离不开这些英雄,英雄也深深为党和祖国自豪,这片撒过英雄热血的土地、这个带领劳苦大众走向幸福的政党,值得我们所有人拥戴,英雄一路走来,和平发展生生不息!

霍新铭:永远的“向雷锋同志学习”

同样1925年出生在神木一户贫民家中的霍新铭,同样不满十六岁便毅然参军,参加过抗击日寇的包头滩战役,也曾跟随毛主席转战陕北。拥有小学文化的他,在军队里担任起宣传员,当时贫瘠困苦的条件下,笔和纸都是奢侈品,霍新铭经常去找石灰、掏煤烟,到处为党写宣传标语,教战士们常革命歌曲,谱写着一幕幕感人的事迹。

新中国成立了,霍新铭并没有停止奉献祖国的脚步。1963年霍新铭到神木杨伙盘小学教学,一个人教着8个村子40多个学生,当时正值毛主席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霍新铭一下子找到了“人生方向”,他给同学们讲述雷锋的故事,教同学们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言传身教带领学什么每人每年至少做30件好事,在学校组织宣传队,将学生和周围群众的好人好事变成快板、话剧等小型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村里迅速掀起学习雷锋的风潮,村里的风气面貌焕然一新。

霍新铭后来调到县新华书店工作,在70年代就传新出“无人售书”的“新潮举动”,一个脸盆,一个学习雷锋内容的牌子,他的书摊就这样放在镇子的集市上,他腾出时间自带墨汁、石灰,在墙上赶写“学习雷锋”等等有关党的政策方针的标语,精神指导行动,在霍新铭的不懈宣传下,他的“无人售书”摊从未出现少钱现象。

八十年代,霍新铭先后在县文化馆、图书馆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很多学校和单位办起了图书代借站,并为退休老干部们松鼠,自费买图书为学生们在星期天举办“小人书读书会”。。。。。。只要有霍新铭的地方,就有闪闪的雷锋精神在发光。

退休后,霍新铭没有在家“享清福”,而是用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平台继续发扬雷锋精神,他呼吁、组织、筹款完成对神木境内战国秦长城和明长城遗迹的修补,恢复4个长城烽火台,石壑子长城烽火台建成后,霍新铭干脆住进了烽火台,昼夜守着长城。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学习这些精神,霍新铭又建起长城展厅,涵盖毛主席及年审、抗日战争纪念室、雷锋纪念室、新中国变化纪念室,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学生来这里接受爱国教育。建展厅的同时,霍新铭开启了绿化长城的行动,白天忙建展厅的事,晚上挖坑,把柏树栽上,下河滩担水浇树。没有伙食补给、没馆子可下,他自己在长城上做饭吃,常常饥一顿、饱一顿,有时甚至忘记了吃饭,现在他栽植的一行行柏树稳稳的站在长城边上,守护者毛乌素沙漠的人民。 

霍新铭同志用半个世纪的时间踏实不已的践行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精神,用这样的精神滋润着这片土地,用最朴素的奉献劲头团结起身边的人们,生命不息,学习雷锋不止,成为永远的“向雷锋同志学习”老兵。

张怀义:在部队一心卫国,回乡后创业富村

张怀义家在神木花石崖办事处的一个小山村里,年轻的他没参与国家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76年,年轻的张怀义参军入伍了,“穿上军装离开家乡的时候,我暗暗发誓,一定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张怀义成为新疆库尔勒一名铁道兵, 在部队的5年间,张怀义参加过两次抗洪,并荣获二等功,表现优异,然而1978年,在执行一次任务时,张怀义腰椎压折性骨折,不能在军队完成高强度训练,1980年,张怀义退伍回到家乡,离开恋恋不舍地军营。

回到家乡后,他先后在学校教过书,在镇政府打过工,当过村支书。后来四个孩子念书,一家搬到了县城,和村里很多家庭贫困乡亲们一样,为了家人的生活,他顾不得身体的伤痛,在工地上挑砖、挑沙、拌水泥浆,什么脏活累活都干。然而他清醒的认识到“打工总是付出很多,回报却很少。孩子上大学、结婚都要用钱,打工挣来的那点钱根本难以维持。” 乡亲们的生活都很苦,他又暗下决心要带着大家一起富起来。

经过多方考察,张怀义最终决定种植大棚蔬菜。“近几年来,国家有很多政策是鼓励农业种植的,尤其是现代农业,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在山里生活,有种植的经验,大棚种植蔬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没有积蓄的张怀义创业初期异常艰难,四处借钱,租地,购买设施,终于建成18个蔬菜大棚,满怀信心的开始蔬菜种植,却因为人手太少,种菜繁忙,没注意到大棚着火了,辛苦努力付之一炬,沮丧、悲痛可想而知。政府的扶持,亲友乡亲的鼓励,让张怀义再次出发,“我是一个军人,在部队里接受到的教育不允许自己放弃,新疆那么艰苦的条件都克服了,哪有这么一个小小挫折就打倒的道理。不怕摔跤,就怕有心人,所以我下了决心实实在在、精益求精地去干。”

张怀义总是天不亮就扎进大棚,研究种植技术,不断改良品种,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大棚为他带来了财富,不忘乡亲的张怀义又着手成立“德子祥云农业合作社”,与村民一起分享种植经验,用退伍军人那种特有的坚韧带领着村民们奔向小康道路。

在军中则奋勇立功,回家乡则创业富村。张怀义时刻响应国家的号召,发挥着他的能量。

身边的感人故事还很多,国家、政府、以及这些可爱的统战老兵们,用行动传播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团结着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大步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