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文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职工文苑
榆通公司 :《志愿军:浴血和平》观后感
作者:张浩玮        发布时间:2025-10-27        点击率:51        分享到:
语音播放:

硝烟弥漫的银幕上,血肉之躯迎着钢铁洪流;枪林弹雨中,年轻的生命义无反顾地扑向死亡。《志愿军:浴血和平》不仅是一部战争史诗,更是一曲关于精神战胜物质的壮丽交响。当我们在舒适的影院中“观看”这场七十年前的战争时,才会真正的明白今日的生活是祖祖辈辈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一点点铸造起来的。

松骨峰阻击战,志愿军战士以身躯堵住枪眼;长津湖战役,整连的官兵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保持战斗姿态冻成冰雕;上甘岭坑道里,官兵们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仍坚守阵地。这些不仅是影片中的场景,更是历史的真实。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是对家园的守护,是对和平的渴望,是对信仰的坚守。这种精神力量,使他们能够超越生理极限,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迹。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动容:一位战士在牺牲前,从怀中掏出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封家书,信中写道:“等打完了仗,回家种田,过太平日子。”这朴素的愿望,恰恰是万千志愿军官兵最真实的精神动力。他们并非天生的战争机器,而是渴望和平的普通人。正是为了“过太平日子”这个简单而崇高的目标,他们选择了直面死亡。个体的生命意识与集体的牺牲精神在这种选择中达成了辩证的统一——珍爱生命,却不怕牺牲。

影片中志愿军官兵的形象,打破了传统战争片中“英雄”的刻板印象。他们不是面无表情的战斗机器,而是有恐惧、有牵挂、有梦想的活生生的人。指导员在战前会紧张地搓手,小战士在炮火中会吓得尿裤子,但当真枪实弹来临,他们却能爆发出惊人的勇气。这种从普通人到英雄的转变,恰恰揭示了精神力量的本质——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超能力,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激发的人性光辉。

《志愿军:浴血和平》对当代观众的启示尤为深刻。在物质丰裕的和平年代,我们习惯于用物质尺度衡量一切——更多的财富、更高的效率、更快的速度。我们迷信技术能解决所有问题,崇拜物质成功的标准,却在精神层面日渐贫瘠。影片中那些志愿军官兵,他们在物质上极度匮乏,精神上却无比富足。这种反差迫使我们反思:在追求物质发展的同时,我们是否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建设?

当片尾出现“和平来之不易”的字幕时,影院里一片寂静。这寂静中,有对先烈的缅怀,有对历史的敬畏,更有对和平的珍视。《志愿军:浴血和平》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过去,更让我们思考现在与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既需要物质的积累,更需要精神的支撑。那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展现出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依然是今天我们面对复杂国际形势、攻克科技难关、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钢与气的较量从未停止,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不同形式呈现。当我们铭记那段“浴血和平”的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更是为了汲取那种让精神战胜物质的力量,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微信图片_2025-10-27_092713_677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