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高中时读诗人杜甫的这首诗,诗中描写的画面现在还在我的脑海里。
三月,又到了植树的季节,我又想起以前植树的场景。自从上小学开始,每年的植树节,老师都会组织我们集体种树,那时候多数种的都是白杨树、柳树,偶尔还会在校园内种植几棵梨树,毕竟,梨树是梨城标志性的树木嘛。但令人遗憾的是,世事变迁,年前,据前去探访旧迹的老同学说,热闹了几十年的学校早已不复存在,几十年的参天大树也不知被挪去了哪里,叫人唏嘘不已。
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说得太对了。其实,植树不仅仅是一种爱护自然的行为,更是一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爱种树,也流传了很多关于树的故事。
晋代的陶渊明,因为在居住的地点种植了五棵柳树,所以被大家称为“五柳先生”。清代的汪士慎在画《墨梅图》时左眼已失明,右眼的疼痛也在不断加剧,他感觉右眼失明是迟早的事,在失去观察能力之前,他尽情地欣赏花卉风景。他的庭院中栽种了一两行梅花,他在《墨梅图》上题诗赞美它们:“冰华化雪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苏东坡先生更是直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新疆更流传着“左公柳”的动人故事,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征战中,深感茫茫戈壁没有绿荫的困苦,便动员湘江子弟沿途种植榆柳绿化边陲,终于在千里戈壁种下片片树林,形成一道“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这一系列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历来爱绿植绿护绿的生活态度,致力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
春风拂绿,万象更新。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带笑颜”,这些绿色的树木,给太多的人带来了财富,给太多的人带来了欢笑。我们都在享受着树木的滋养,那就像树一样,努力的扎根,像树一样,努力去生长,像树一样,内里结识而丰盈。
近年来,随着地铁1号线三期项目的建设,公司周边绿化也上了一个台阶。有时候,我走在公司往返小区的路上,看到旁边的绿色植物,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现在大家都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着自己的贡献。
虽然近些年,参与的植树活动相对少了一些,但是我依然清晰地知道,我心中对绿色的渴望、对植树的热情,丝毫都没有削弱,反而随着国家繁荣富强那份热情更加浓烈,我积极参与支付宝里蚂蚁森林的保护树木活动,每获一个证书都让我快乐无比。
我也始终相信,随着植树节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我国的绿地将越来越多。那些前人栽下的小树苗,也在渐渐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有用之才。
这个社会在飞速发展,每个人都要用不断的成长来适应这个社会。我们要经常反思,真的足够努力了吗?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尽管你很努力,但你心中的那棵树一直都没有生根发芽,更别提长成参天大树。这时你要问问自己,努力的方向对吗?若努力的方向是对的,就不怕比别人多做,你心中的树总有一天会冒出小芽儿、扎根于土壤,你也因此会在某个领域脱颖而出。你希望今后的你是什么样子,就取决于今天你心中播下什么种子。在三月植树节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让我们经常给我们心中那棵种下很久、但是还没发芽的树浇浇水、松松土、施施肥,期待它早日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