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的众多的表演艺术当中,伞头秧歌绝对称得上是首屈一指。是一种特别具有气势且极富特色的群众性节日歌舞活动形式,是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领头以手执花伞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最初是一种祭祀活动,向神灵祈福和驱鬼逐邪,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秧歌的娱乐功能愈来愈淡化,渐渐演化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歌舞活动。伞头秧歌小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在伞头的带领指挥下,配合着乐队,各自施展着自己舞蹈、是群众性歌舞活动的艺术大展示。
伞头是一班秧歌的统领,掌握着秧歌的整体节奏,一般都风度翩翩,举止大方。其右手执花伞,左手摇响环,响环也称"虎衬",是用响铜铸造而成的环状圆筒,直径约十公分,朝外沿开缝,形似手镯,内装小园球,摇动时发出串铃般响声。响环的作用,一是作为导具使用,象征威武。二是摇响后作为唱秧歌或行动前的信号,以指挥锣鼓乐队。伞是普通的花伞,伞顶一朵大红花,周围缀有红绫,表演时随着音乐节奏向左旋转,上下飘动,轻盈自如。
伞头秧歌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伞头的表演形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扭时不唱,唱时不扭,扭唱结合,交替进行。扭秧歌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在"过街"、"掏场子"和"小会子"等在场内的几个表演形式。还要做到指挥全局,调动情绪,编派节目,答谢祝贺亲友观众等。
伞头在表演时候的唱词也叫秧歌,既不同于一般四句体的民歌,又与戏剧性的唱词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说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种稀有艺术品类,是整个秧歌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兴编词是伞头秧歌唱词里面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或触景以生情,或遇事而有感,或因人而议论,或互问互答,绝没有毫无对象的无病呻吟之作。一般为四句一首,一首秧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使用的语言,基本是以方言为基础,统一都押脚韵,演唱起来音韵会更为和谐,从而增强了秧歌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达到自然流畅,通俗明快。它一般都深深地打上了地方色彩的烙印,极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