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读书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在看,在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即“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终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读书学习最终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人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问向我时,我大概会回答是因为郭沫若先生的“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也可能是“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抑或是上学时,戴着红领巾,站在国旗下,自豪的背诵着滚瓜烂熟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无外乎是一些“功利性”的回答,为学业、为前途、为未来。可读书从来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是自然而然、是修心养性,是一种温柔若水的,润物细无声的存在。
许多时候,我们以为看过的书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是潜在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最终,我们会和曾经在书中感受到过的情感、看过的世界、学到的知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
身处如今这个信息快速更迭的时代,知识和资讯仿若湍急河流。我们被眼花缭乱的讯息推着走,迷失于虚拟场景。如今的信息化网络环境,开始更习惯于追逐信息片段或思想边角料,导致注意力碎片化。甚至于3分钟的“短视频”就能看完一整部电影,走马观花式的网上阅读,少有思维的深潜。“大数据”通过所谓的“算法”将我们喜爱的单一资讯推送到我们面前。这过程,观者感觉似乎很丰盈,但实质上多是视觉层面的愉悦,停留于浏览或浅阅读。我们不应该只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而应该不断让自己通过想象力、判断力与认知能力去分辨一切。这就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在真正的阅读中,我们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巴黎圣母院里卡西莫多的忧伤,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完成自我精神的刷新,从而不断创造出一个新的自我。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摩挲书页,捧卷而读,聆听文化的钟鸣,啜饮文化的甘露。书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