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在我看来,读书,本就是件让人着迷的事儿。当其会心处,只有一欣然。
书籍中可学者甚多,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论语》,教人们从中学得智慧的思考;司马迁编写《史记》,教人们从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文天祥作《正气歌》,教人们从中学得奋斗的执着……我们从鲁迅笔下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学得对道德的执着,从歌德的诗句体悟睿智的人生,从拜伦的诗句中被呼唤奋斗的热情。
读书让人博学:“书中见往事,历历知福祸”;读书让人明理;“少而不学,老而无识”;读书让人识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让人隽永……古往今来,先贤们早已把读书的妙处道尽。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著《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我看来,读书也应为时而读,为世而读。如果你必须读一类书,那一定是历史!曾看过一个帖子这样说,20岁前读中国史,能确定自己的奋斗方向,少走弯路;30岁前读中国史,心胸开阔,处乱不惊,格局自然大;50岁前读中国史,看透人性,应对自如,做人生智者。可以说,大到国家治理,小到生活琐事、恋爱婚姻、职场,都用得到历史。读史使人明智。将个人感悟与历史融为一体,教你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历史事件和人物。读史启发心智,打开人生格局。我们看历史,是看故事,也是看人。我们遭遇的事,古人也遭遇过,而他们也已经走过一遍,成功与失败,都有经验和教训。我们采用成功的方法,就能事半功倍。 这才是历史的意义。
明代的陆绍珩写到:“一愿读尽世间好书,二愿识尽世间好人,三愿看尽世间好风水。” 作家梁晓声,曾获得茅盾文学奖。他颇爱读闲书,到了40岁依旧花大量时间看闲书。在《聊斋》中,梁晓声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读懂鬼怪背后的情感,于是自己写了一本《鬼狐启示录》。许多人觉得《白蛇传》只是个爱情小说,他却从中看见了希腊英雄一样的悲剧主义。梁晓声认为,一个人的心灵发育史,一定跟他的阅读史有关,不必抱着功利主义去读书,而是尽可能的看不同种类的书籍。最近大火的《人世间》与他的阅读史有关,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了。书是人生的避难所,你可以抛下所有烦恼,沉浸在星空的广阔,文人的心胸,历史的渊源。爱读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原本难熬的两三个小时,只要打开一本闲书,便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一个人的专注力、忍耐力,正是在看书中慢慢提升的。相比起看短视频、刷热搜,读书才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读书也是这个道理,也就有了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最强音。当前适逢发展新时代,国家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在国家富强、人民安康、科技发展、社会创新等方面添砖加瓦,铸就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读书为时而读,为世而读”的现实主义精神,自应被发扬光大,并被赋予与新时代相应的新内涵。
清代王国维提出“读书三境界”,分别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刚读书的时候总是觉得困难,觉得这是一条无止境的路。所以,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经过第一境界后你就渐渐产生了对读书的兴趣,就算为此衣带渐宽和人憔悴都不后悔;经过前两个境界后你就会豁然开朗,读书就变得轻松简单。可见,读书是一件极为费力的事儿。也因此,“车胤囊萤”“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广为流传。
如今,网上阅读、电子阅读、手机阅读大行其道,强大的搜索引擎让人随时随地在文字的海洋里畅游。只要有网络,电子阅读可以很方便地下载各种书籍,尤其是经典之作,跟购买纸质书相比,省时省力又省钱。这当然是读书的一种进步。不过,这仍是一种碎片化的阅读,失之于“浅”,当我们希望就某一领域进行深入剖析时,书籍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我的大学同学,坚持阅读纸质书,还曾为当时上大学的女儿列出了必读书目,他自己每重读一本书籍,就会写系列话题。闲来时我喜欢翻一翻他的公众号,497篇原创内容,既显示出他扎实的内功,也显示出他对书籍这种文化载体的坚守,正因为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才有了一种民族精神的坚守,数千年以降,薪尽火传。
读书易让人沉醉。《后汉书·逸民传·高凤》记载,高凤字文通,是南阳叶人。在他青年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业,但他却痴迷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防止鸡把小麦吃了。后来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发现小麦被冲走了。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高凤年老后,依旧拿着书本不知疲倦,闻名于天下。这就是“高凤流麦”的典故。读书,实在是件让人着迷的事儿。我很能理解高凤的感受,沉醉在书籍的世界里,物我两忘,这种状态,你我都曾经有过。
所以,拿到一本书,我不会迫不及待地翻开阅读,而是会对着扉页看好久,看它的插图,看书名在插图中的位置,体味着作者想要和我说些什么话。那种状态,就像小时候过年时,幻想着长辈们会给多少压岁钱,会有如何惊喜的礼物。把书打开,哇,原来是这样,跟我原来的想象完全不一样,让我在意外、惊艳中和作者、书中的人物对话,一起欢笑,一起落泪……读书像梦境中开启一扇扇大门,我被那未知所吸引,在好奇中轻轻推开、进入。而读书其实并不会给人一个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书中的情节也许与自己想象的相去甚远,但正是那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让人着迷,就是在这些形色各异的感知中,让人愈发了然自己的本心。正所谓“当其会心处,只有一欣然。”
听过一个定理,当你把20%的核心事情做好了,剩下80%的问题会迎刃而解。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抱怨和吐槽上,不如认真对待每一段时光,让隽永的书香在心间流淌,那些读过的书,学到的知识,会逐渐积累在我们的气质里,化作我们的底气和格局,变成永久的财富,
累积成向上攀爬的阶梯,支撑着我们看到更高处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