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又重温了一遍电影《中国机长》。电影中机组人员战胜灾难的那一幕,让人欢心鼓舞。在遭遇险情的生死关头,机长刘长健坚持原则、牢记使命,带领全体机组成员团结一致、克服困难,最终让飞机安全着陆,保卫了飞机上所有人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尽管看过一遍影片,然而,当挡风玻璃突然破裂,副机长上半身立刻被风卷出去的那个瞬间,我依然惊出了一身冷汗。前有雷云挡路,下有高峰林立,更糟糕的是自动驾驶系统和所有的仪表都已经损坏,还要面临恶劣的天气,再加上飞机备降以及客舱内失压等等情况,无一不让人胆战心惊。但影片中那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带领大家安全落地”,却让我悄然落泪。看似普通的一句话,正是对“敬畏生命”的完美诠释,正是对“安全着陆”的精彩宣言。
影片的内容也引发了我对目前工作生活的思考。因为疫情防控需要,我和很多同事居家办公三个多星期了。眼看就要恢复正常秩序,大家喜悦的心情肯定无以言说。想一想去年年底在西安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不正是在提醒着我们每一名普通职工都要敬畏生命,每一项工作都要平稳安全“着陆”吗?不正是在教育着我们所有人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眼前熟悉的事情上做起吗?
要想生命重于泰山,思想意识要首先“着陆”。很多人对新闻报道的病例“司空见惯”,把它当作他人的故事来听,觉得与我无关,认为这些危险离我还有“十万八千里”呢。入耳不深,入脑无痕,更别谈入心了。事实上,生命安全意识讲究的是未雨绸缪,也就是中国古语常谈的忧患意识。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这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同样,只有保持良好的安全意识,才会取得好的结果。倘若存在侥幸心理,那么危险也会不断地向我们逼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任何松懈、麻痹思想都是造成重大事故的根源。解封后,大家即将回到办公室一起办公,做好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防范措施同步要“着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用兵之道。对于安全保障工作,我认为关键是识别出风险,并制定出有效的策略来控制住风险。在《中国机长》这趟航班上,从飞行员到乘务员再到安全员,他们每一个人都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目的就是为了能保证所有乘客的安全。出发前的每一次检查、确认,都是在识别风险、堵塞漏洞,确保安全保障措施万无一失。当飞机强烈颠簸时,旅客开始紧张、害怕。乘务长勇敢地站起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这也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这句话安慰了骚动的人群,让所有的乘客安静了下来。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前些日子,小区里有一小部分人不遵守防疫要求,在楼下闲逛、遛狗、聊天,让我们这些足不出户的人捏了一把冷汗。还好志愿者们下大力气,果断制止,大喇叭反复强调疫情防控政策,及时带领大家“安全着陆”。由此看来,那些看似简单的“细节”问题,恰恰是让风险肆意抬头的隐患,必须及时发现,及时整改,这样,安全保障措施才能够平稳地“着陆”。
最重要的是,执行能力要“着陆”。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在短时间内养成的。机长刘长健能够在危险时刻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操作动作规范有序,安全措施落实到位,除了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娴熟的技术本领外,还具备一流的安全预案执行能力。这是他年复一年刻苦训练的结果,早已固化为肌肉记忆。面对险情,机长靠平时一点一滴练习积累的经验战胜了困难;面对险情,副驾驶、副机长、乘务长和乘务员们各负其责,配合得严丝合缝;面对险情,控制室、塔台、消防员、医护人员、军队各司其职,共同托起了生命的奇迹。奇迹的发生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而是集体的胜利,是每一个环节共同配合的胜利。一场疫情,让我们深深的懂得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只有携起手来,我们才能共克时艰。
很欣赏刘机长的这句话:“当你认为没有错误的时候,错就一定会来找你。”同样,当你认为非常安全的时候,安全也一定在远离你。这部电影让我看到的不仅是帅气美丽的机组乘务人员,更多的是恪尽职守,坚韧执着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