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绵绵的秋雨,收割了夏日的心情,赶走了人们连日来对“秋老虎”所有的纠结,天凉好个秋啊!
清风皓月,果味飘香,转眼间,中秋节就要到了,月饼自然是不可缺少的主角了,超市里琳琅满目、包装精致的月饼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苏式的、广式的、酥皮的、五仁的、蛋黄的、豆沙的……品种和口味那真叫个多呀。静静的夜里,品着这提前上市的美味月饼,思绪却飞回到了很多年前的那个中秋,再次回想起了那令我终生难忘的月饼......
记得刚进入八十年代,我们兄妹四人还都十来多岁,要说中秋节吃月饼,那绝对是一种奢望。当时我家没户口,家庭条件也不好,而左邻右舍大都是双职工,且孩子比我家少,因此家中各方面条件自然比我家要优越,中秋节邻居家的孩子大多是能吃上月饼的。每当这时我们兄妹四人总是,讪讪围绕在别家孩子左右,眼巴巴地望他们手中的月饼,大口地吞咽着口水,并在心中猜想月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味……最终,我们在母亲恼怒的呵斥声中灰头土脸的跑回了家。
记忆里对中秋的盼望,其实是对月饼的一种期盼。小时候大家的生活都不富裕,能填饱肚子就不错,所以对于那些点心、糕点之类的食品根本不敢想,也只有在每年这个传统的中秋佳节之时,才难得买上几块月饼。虽然少的可怜,但那又香又酥又甜的美味,总是羁绊不住我儿时的无限向往。因此,每年盼望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到来,是我童年生活中除春节之外的另一大期盼。那时的月饼,不像今天这样,上市早,随便购。而是限量购买,每家每户也就那么一、二斤,每斤四块。每年快临近中秋,总觉得时间过的太慢,天天掰着指头,数着日子,盼星星、盼月亮似的企盼着中秋的来临。通常在节前几天,我就会再也按捺不住了,死磨硬缠的拽着母亲去买,生怕那有限的数量被别人抢完。而每次总是从售货员手中夺过月饼,紧抱在怀中,飞一般的一口气跑回家,很是担心母亲把月饼让给熟人吃。
记忆中的月饼,是那被油水浸透向外溢着香味的包装纸。那时的月饼包装,既简单又具有中国味。灰黄色的厚麦秸包装纸,裹上四块月饼,上面用一张红的或者绿的印着商标的纸压住,再用纸绳子捆起来系个十字扣。纵然无法和今天印制精美,真空透明的薄膜包装相媲美,但烤制焦黄透过浸出包装纸散发的清香,却对那个时代的小孩儿有着一种看不见却无法压制的诱惑。
后来,我们家的生活条件也渐渐的好起来了,月饼虽然也只有临近中秋才吃得上,但已不再是那么的稀缺了。有时甚至还未待中秋节至,我们就早已吃够了。现如今,月饼似乎早就没有了原来食用的含义,从而变成了一种中秋文化的象征,慢慢地也由此衍生出了很多的月饼文化内涵。从品种和花样上讲,有豆沙的、五仁的、枣泥的、肉松的、桂花的、蛋黄的……;从品牌和产地上讲,有广式的、苏式的、京式的、徽式的……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千古慨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还有那游子的情怀、亲情的挂牵、远去的村庄、淡淡的乡愁,依然会在我们的血脉中绵长地延续......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在滚滚红尘中,芸芸众生即使相隔千里,都可以遥望明月,寄托思念,共享这阖家团圆的美好时光。记忆中那一年的中秋,我们第一次不是在羡慕忌妒恨中的情感中度过,因为我们与别人一样吃上了月饼。其实从现代的眼光看来,那个年代的月饼是以放了糖精的面为主料,配以红绿丝食用色素及零星冰糖、花生、芝麻的那种最廉价的五仁月饼。但在我们幼小的心中,它却是无与伦比的美味,至今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一段经历,是一种永恒,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永别的方式。只是在这样的节日,依然怀念那曾经无忧无虑的童年的心情,依然怀念小时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老式硬硬的但格外香甜的月饼,一边赏月,一边听大人们讲那百听不厌的嫦娥奔月和吴刚捧出桂花酒的传奇故事;依然怀念那已然远逝的合家团聚的场景;依然怀念那老式月饼在那个的年代的中秋之夜带给自己一生难忘的幸福和满足感。如今,记忆中的月饼还美吗?还甜吗?还好吃吗?如果有一天我看见了冰糖月饼,我会多买点,不过是甜?是酸?还是涩?我也不清楚。怀念老式月饼的香甜,不如说是自己在这传统的团圆佳节在怀念一种远逝的亲情;怀念老式月饼那种简单质朴的包装,不如说是自己面对如今稍嫌浮华夸张的世界,一种涤清心灵的提示。那过往的一切,在这浩渺清凉的中秋之夜,只能作为一种绵绵的思念,如老式月饼那经典的味道,隽永在我的记忆里,永远香甜着我的人生……。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睹物思情之心也愈来愈浓。每到中秋,我总会忆起儿时的月饼,仿佛那又酥又甜的记忆就在昨天,就在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