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游戏多是踢毽子、扔沙包、跳皮筋一类的,没有太多的技巧,大一点的时候玩闯关,也无非需要多点胆大和心细,唯有下跳棋就现在看来,能称得上所谓的益智游戏了。
我们那时玩跳棋比较简陋。保存一套完整的带棋盘的跳棋较为不易,经常性玩上几轮就要丢上几粒,多数情况下,大家会把家里剩下的棋子再凑成一副新的跳棋,棋子摆在一张印有纵横交错、诸多圆圈的纸棋盘上,就可以开战了。每每一场跳棋活动开战,观战者众多,那年代各家孩子都较多,同龄的也随时能凑出一堆,这样,一张小小的纸棋盘上方,很快会挤了多个小脑袋。每场只能六人同盘,大家都聚精会神地盯着棋盘,仔细寻找自己的最佳路线,也兼顾监视对手,随时寻找对手是否有差错。能“拆桥”的时候绝不手软,即便是挖断自己的路也在所不惜。现在想想,无论下哪种棋都要全盘计划,一味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什么时候都无法成为最终的赢家。
都说观棋不语真君子。我们那时下棋,旁边的小伙伴七嘴八舌、个个都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最气人的是,有的出谋划策者与下棋者中的一人是死党,他一会儿帮这个,一会儿帮那个,尽把人往沟里带,有时阴谋诡计被发现了,哈哈大笑地跑走了,只气得输棋的人吹胡子瞪眼状的暴怒;有时在关键时刻,棋子还没放稳,纸棋盘上横七竖八的棋子就被弄倒一片。彼时,欲胜者慌忙扶棋,跳起来指责,将败者却浑水摸鱼,趁机把棋子推成散沙,叫喊着重新开局……这边吵吵嚷嚷,互相理论,吵着吵着往往被另一批摩拳擦掌的伙伴占了阵地,无奈之下只能当旁观者。
最喜欢在圆盘立体圆孔状的棋盘上下跳棋。棋盘放置棋子后,纹丝不动,减少了棋子倒伏,棋局混乱的情况。小时候是如何学会下跳棋的我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仿佛无师自通。大概是会者说一遍规则,上一次手,就没有不会的。因而,说它是益智游戏,似乎也有些浪得虚名。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棋时,再好的朋友也如同守护阵地般的寸步不让。别说过河拆桥,有时就是宁愿自断后路,也要阻挡对方前进.
等到儿子长到下跳棋的年龄时,不必等我耐心地教他如何步步为营,如何给自己铺路搭桥,也不必演出助他一“棋”之力的戏码,只知道的一个事实是,很快我就不是他的对手了,我本想假装疏忽大意输给他,换得他眼中那一抹欣喜的胜利之光,没料到反被他经常以胜利者的姿态藐视我,似乎打乱了我原本想教育他的一个初衷:不能眼观六路,必定痛失荆州。
儿子最喜欢的还不是下跳棋,而是下五子棋。他的五子棋是什么时候学的,跟谁学的,我也懒得去问。我们一家三口一起玩五子棋,我总是输得最多的那个,每每奇怪,自己虽说没多聪明,总也跟笨不搭,怎么就下不过这两个呢?赢了棋的小家伙,兴趣往往最浓。有天小家伙得了小感冒,仍执意和我俩下棋。开战没多久,我脑洞大开,棋路顺畅,小家伙眼看着便大势将输。看着他认真地趴在棋盘上方,冥思苦想赢棋的棋路,我就忍不住想笑。忽然,他鼻子一痒,打了个大喷嚏:不仅鼻子冒泡,上半身由于猛地用力,一下趴在了棋盘上。一时棋子散乱,棋路无以为继。看着他开心的笑脸和鼻涕冒泡的情景,我们都笑得前仰后合。我觉得这是关于他最好的童年记忆。
而今,当初的跳棋早已经不知去向,只有记忆如同玻璃球棋子,仍在时光中熠熠生辉。五子棋还尘封在书柜里,默默述说着它当年的“丰功伟绩”——给三口之家带的欢与笑,喜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