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子,而我也不例外,每当我欣喜的坐在回家的大巴车上,满怀期待想要赶紧投进家乡的怀抱,一下高速路,映入眼帘的是路边一盏盏喜庆的灯笼,一派繁荣而兴旺的景象,为了迎接游子的归来,它也悄悄装扮了容颜。
近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街上热闹非凡,公路上车水马龙,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中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上了繁荣富强之路,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在弹指一挥间,村里变了,似天翻地覆,曾经的基础条件差,垃圾满天飞,如今正在向美丽乡村蜕变,或许你是从外地回来的游子,你一定会惊喜的发现家乡变了模样,整洁而干净。
兀自回望,依稀间仿佛看到那古老的村庄,那升起的袅袅炊烟,院落里那古老的石井,下雨天泥泞的土巷道坑坑洼洼,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而如今,它像一个成长了的孩子变了模样还展现着它的魅力,村里的楼房就像雨后的春笋般不断从各个角落冒出来,两层三层,有的外表装修的很漂亮,室内的装修更不必说了,光滑得照得出人影的地砖、华丽的墙纸,就只刷上白白的石灰看上去也亮堂多了;路也变了,从原来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如今的柏油公路;挨家挨户的门口墙上被墙绘艺术装扮的格外漂亮,宛如一幅幅美丽画卷;家家户户庭院清爽整齐,门口的旱厕全部拆除;田地里的小麦、柿子树、花椒树不仅美了乡村,也鼓足了村民的腰包,给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让柿子和花椒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走在村里的路上,处处是一幅幅秀美的风景,通过修巷道、改厕所、清“三堆”、除“三乱”,村里垃圾遍野、臭味熏天的景象已成为历史。
前些年,富平县老庙镇在四乡八邻是有名的富裕镇,因为它数年来靠山吃山,祖祖辈辈都琢磨着怎么从山上获得收益。一直依赖开山取石烧石灰为主要经济产业。这个短期能获利的行当,在周围的几个村很快盛行起来,也让一部分人挣到了钱。从2016年起,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老庙镇由原来的挖山采石转型为农业产业栽植起了果树,这不仅仅是生存环境的一种改善,让我们更为触动的是,村里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转变。镇政府结合当地土质、气候等多方面,对产业结构进行了积极调正,通过资金帮扶、政策优惠等多种渠道,鼓励村民发展种植产业,建设柿子基地,并且成立了柿子产业协会,这是一个长期产业,再就是富平的柿子产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潜力也很大,以后产业的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也很多,柿子能卖钱,加工成柿饼也能出口,群众就有收入,能改变贫穷面貌,目前以柿子、黄芩、花椒为主导的三大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全镇栽植总面积达到了三万余亩。种植产业让贫困户们看到了希望,更让他们有了“富”起来的动力。
坐在家门口听村里人闲聊,他们口中对村里的变化及政策的落实赞不绝口,十分自豪的言论村里的变化,听说为了确保贫困青年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渭南市委副书记深入贫困青年的家中进行慰问,送去了米、面、油、粉条及500元慰问金,并送去了来自政府的温暖和新春祝福;乡村的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也更大了,贫困户免交合疗,看病难不再是让村民头疼煎熬的事情了;老人们的高龄补贴也在不断增长;精准扶贫真正帮助到了贫困家庭;农村快递配送站的成立促进了村民与新时代的接轨......听着长辈们的谈论以及亲眼目睹的变化,更多的是惊喜和开心,想想在新闻上所看到的追赶超越,脱贫攻坚,实在营商环境,追求绿色发展,这些在我们村的改变上我看到了“落实”两个字,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我们村真正的做到了追赶超越重实效,从大家的言辞和表情上体会到脱贫攻坚转常态的力度,看到了新希望。
物质不断做着加法,从一无所有逐渐到全副武装,现如今万物俱备,精神层面的充实感显得尤为重要,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为了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生活的需求,在县、镇资金支持下,在镇上新建了文化广场,在村上安装了健身器材,并将空闲地规划成篮球场,为村民“动起来、养起来、乐起来”提供了便利的场所,新年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也在此举行,比如富平老庙老鼓比赛,欢庆的锣鼓声咚咚锵咚咚锵,它寄托着这片土地人们的思想信仰和乡土风情,这一珍贵的民间瑰宝焕发出迷人的光影;扭秧歌比赛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不论是年长的老人还是年幼的孩子,都拿起扇子在欢快的跳跃着......锻炼健身动起来,广场舞跳起来,一切都显示着村子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大家用热情、责任、担当谱写着新时代奔小康的新气象。
我回头再望望那一排排楼房,望着那养殖场,望着那田里的庄稼,望着那一排排柿子树,听着那喧闹的人声,从内心感叹到:变了,家乡的一切都变了,我所看到的是家乡的“蝶变”,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党的富民政策引起的变化,这是广大群众的期盼,家乡的变化不正是祖国变化的缩影吗?
责编:宁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