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五讲四美三热爱”伴我成长,虽然没有像从小学唱的“长成参天大树”,毕竟也一直不忘在工作中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但我今天要说的是五美,且此五美好巧不巧的竟然也包含了些许五讲的内容,这只能说,中华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中华民族历尽风雨却仍屹立于世界之林,“仁、义、礼、志、信”传统美德功不可没。
仁之美,在于保有一个善心。换句话说也行,就是你得有恻隐之心。它也许是你穿过小区林荫道时,留心一块“青草茵茵,脚下留情”的指示牌而绕行的小举动,也许是你陪孩子学习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易先知”的仁爱,也许是你“争者不足,让者有余”的大智慧。“仁义胡同”“六尺巷”让一段佳话永世流芳,不正是礼仪之美的成就吗?
义之美,在于富有一身正气。用今天的话来说,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萌芽。南宋末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元军多次劝降软硬兼施,最后只得到了一句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何等的大义凛然!要说古往今来“义”字第一人,恐怕非关云长莫属了。纵观关公一生,都在实践一个“义”字。从桃园结拜到追随刘备,其核心无一不是义。关公把义发挥到极致,用实际行动,描画了一个大大的“义”字,他也因义而获美名,给我们留下了勇义两端的关公形象,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并坚持高尚的道德原则的关公,让“义”千百年来流光溢彩,生生不息。
礼之美,在于处有一团和气。从小到大,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罢,父母老师对我们说的最多的话,无疑就是“要懂礼貌”。我国作为礼仪之邦,礼更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庸》有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足见礼仪数量之多。俗话说“礼多人不怪”,人和人的相处,恭敬、辞让、以和为贵,即便是在时代发展到今天也依然适用,礼仪周全往往能息事宁人,拥有良好的社交礼仪文明更会使工作事半功倍。
智之美,在于崇尚一丝书卷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虽有些偏颇,却也反映出人们对读书的重视。正是一个个家庭对读书的重视,才让人类文明代代传承,让我们拥有了智慧之美。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流长五千年,高度重视学习和教育,崇尚知识的传统功不可没。孔子说:知者不惑。所谓“智”,在孟子看来,不是知识,而是是非之心。孔孟诸王走过的路,其实就蕴含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基因,即“智慧是要明辨是非”。对于文化和智慧的尊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二法宝。
信之美,在于守得一厢真意。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要取信于人,根本在于“反身而诚”,我把它理解为一厢真意。只有当你被证明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时,别人才会觉得你可靠,才会真心待你。写下“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纳兰容若,对守信格外重视,懵懂初心是对青梅竹马的诺言,他到死也不曾忘却,而他一生无悔。
每一个家庭即便不是五德教育面面俱到,也必汲取一二,这是中华传统,也是中华美德,更是中华文化滚烫的血液。让个体在面对大变化的时代,能够坚持一些万变中的不变,比如恻隐之心,人性的善良,崇敬辞让之心,坚持原则,明是非。这,不比许多事情重要的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