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精华。
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要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你总会在其中找到契合自己人生际遇的那缕微光,让它照亮你的人生。
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遇见的美好生活也会越丰富,从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到王冕在寺庙内借着长明灯读书,再到毛泽东主席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号召广大干部多读书,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一直是爱读书的民族。正所谓,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体会为人之道。
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树立远大志向,涵养浩然正气。周恩来总理从小接受良好教育,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他还阅读了诸多进步书籍,这些书籍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目睹了国家贫弱、人民受欺凌的现状,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此后,无论求学还是投身革命,他始终坚守初心,为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周总理的一生是读书修身、践行理想的光辉典范。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现在纵然有许多人沉迷于觥筹交错、迎来送往,但做人总要有些书卷气,有些文化底蕴,心才不会为物所役,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
要驱赶心灵的荒芜,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精神生活的入口。书籍就像文明使者,从远方而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每个人都应打开思想的大门。
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