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通公司:黄土地上的味觉密码
作者:侯有发        发布时间:2025-04-18        点击率:62        分享到:
语音播放:
黄土塬上的晨雾还未散尽,窑洞里的老石磨已开始转动。黍米在青石间化作淡黄色的细粉,簌簌落在斑驳的木盆里。这是陕北婆姨们世代相传的仪式,碾盘上深浅不一的沟痕,记录着八百里秦川最原始的味觉密码。
糜子面在粗陶碗里醒发时,正午的阳光正爬上沟峁。老匠人用榆木削成的饸饹床架在铁锅上,深褐色的荞麦面团在杠杆的挤压下,化作根根银丝坠入滚水。这看似简单的动作里藏着精准的力道,多一分则断,少一分则粘,唯有经年累月与黄土地较劲的手掌,才能把握这微妙的分寸。
暮色四合时,定边盐池的滩羊在灶台上咕嘟作响。不同于草原牧歌式的豪迈,这里的炖羊肉讲究“三沉三浮”:头道水去腥,二道水定味,三道水方见真章。当沙葱的辛香与地椒叶的清凉在陶罐中交融,羊脂化作琥珀色的月光,这是大漠风沙与黄土沟壑共同酝酿的琼浆。
最动人的味道总藏在时令褶皱里。寒露过后的软糜子,经三蒸三晒化作金黄的糕团,包进沙棘与枣泥,在油锅里绽开朵朵焦糖色的花。游子归乡时,老人总会从窑洞深处的瓷坛里,取出用黄芥腌渍的苦菜。这带着土腥气的酸涩,是黄土地给予子民最后的温柔,让远行的脚步永远记得根系的走向。
当现代餐饮的浪潮漫过吕梁山,仍有守灶人用草木灰点豆腐,用石臼捣杏泥。他们固执地相信,只有经黄沙磨砺过的喉咙,才能品出糜子酒里那缕穿越千年的回甘。这些在窑洞阴影里延续的古老技艺,正悄然编织着一张看不见的网,打捞着即将消散在风中的味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