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忽已晚,冬寒罩人间。北风呼啸着掠过陕北黄土高原,吹皱沟壑万千,寒意层层叠叠,钻入骨髓。于我记忆深处,能驱散寒冷、慰藉身心的,唯有那一锅母亲亲手炖煮、热气氤氲的铁锅羊肉。记忆中它是温暖的载体,是家的味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北,这片充满历史与传奇的土地上处处古朴,遍地生机,走在陕北的山梁,在沟沟洼洼,总能看到一群群如白似雪的羊群在山间低首啃着野草。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陕北人的餐桌上,自然离不开这些生存在千山万壑黄土地上的原生态山羊,尤其在节庆时分,家人团聚或贵客临门之际,铁锅炖羊肉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经典美食。它不仅仅是主家对亲朋好友的盛情款待,更是异乡游子对家乡、对亲人心底无尽的思念。
铁锅炖羊肉的传统在陕北流传了近千载,它不只是烹饪,而是时间的积淀与情感的酝酿。我想,每一个走出陕北的人,心里都有关于这道美味的温暖记忆;寒冬里,围着灶台,炊烟袅袅中,热闹的厨房充满笑声,大家“挑肥拣瘦”地分肉,期待着那一口至鲜至醇的滋味。这一锅炖羊肉不仅养育了陕北人,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游子内心深处的乡愁。
记忆中,每逢佳节,铁锅炖羊肉的香气总会弥漫整座小村落。母亲是家中的主厨,而父亲与孩子们则忙碌地拾柴烧火、剁肉浸水。准备的过程是漫长却又温暖的,父亲将羊肉细心剁成方块后,浸泡血水、清除杂质,而母亲则忙着调料准备。羊肉入锅,凉水烧沸,母亲一边撇去血沫,一边加入红葱段、姜片、梅花椒、陕北特有的地椒,以及精心调配的无碘盐。火候控制得当,小火慢炖,汤汁收浓,再撒上新鲜的香菜和葱花。那一刻,锅盖掀开,羊肉的浓香弥漫整个屋子,夹杂着火苗噼啪的声音,让人直流口水。一家六口围坐一桌,手捧滚烫的羊肉,热气扑面,连空气都染上了幸福的味道。羊肉入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鲜香滑嫩,汤汁浓厚。父亲时而哼唱一两句信天游,母亲则细声叮嘱着:“多吃慢吃,这肉御寒又滋补,别噎着呛着!”儿时的年味如此真实,蓝天白云下,羊群点缀山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那是属于黄土高原最本真的诗意。
铁锅炖羊肉,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情感寄托。如今,我已为人母,学着母亲的样子,为我的孩子们炖上一锅热腾腾的羊肉。当孩子们踮着脚尖在厨房好奇地打转,迫不及待想要尝上一口时,那一刻的情景仿佛将我拉回从前,唤醒了内心深处的那份对家的眷恋和对父亲母亲的想念。这一锅羊肉,连接了时间的两端,续写着家庭的温暖故事。
无论社会如何变迁,经济如何发展,铁锅炖羊肉始终是陕北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美味。那独特的滋味,不仅仅是对味蕾的满足,更是对心灵的抚慰。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肉盛满了亲情、乡情和生命的厚重,在每一个寒冷的冬日,诉说着陕北人的坚韧与深情。对于一位饮陕北水、食陕北肉成长起来的我,没有什么美味可以与母亲亲手炖的羊肉相媲美。那是岁月的馈赠,是我记忆深处永不褪色的暖意。
寒冬里的炖羊肉,温暖的不仅是胃,更是心,它让我懂得,无论身处何方,家的味道,总能抵御世间的风霜与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