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路过安东街十字,偶然看见一个很小的玻璃门入口,上面写着“西安市纳凉中心”,在西安生活了十二年,还真是没见过这个地方,出于好奇,走进门去...年代感扑面而来,砌碹支护的圆顶,一排排整齐的桌椅,除了两侧未敷设各种管道外,其他跟煤矿的巷道很像,照明、监控、通风一应俱全,这是西安市的防空洞。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毛泽东发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这一战略口号使全国经济建设的中心从解决吃穿用转变为备战,出现了举国备战、全民皆兵的景象,迅速掀起各地群众都构筑防空工事的热潮,一大批人防工程相继建成。查阅资料得知,开挖数量最多的为北京城,人防工事达上万处,其次为南京、重庆、上海、西安,其中在西安城墙一周共建防空洞达625个,而且全部用砖衬砌,1983年以后,西安市政府为了保护城墙整体完整,填补了几乎所有的防空洞。
1997年,《人民防空法》颁布,把我国人防建设推上快速发展轨道。各地采用“人防工程+住宅区+商务区+地铁工程+公共服务设施”等多种模式,随着地铁、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地下城市综合管廊等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大肆修建,人防工程从最初的为国铸盾到平战结合,再到服务保障民生,不断服务着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平年代,部分城市的防空洞被很好的利用起来,属重庆利用率最为显著,作为纳凉中心、娱乐、加油站、书屋、餐厅,甚至成为了游客们追捧的热门景点;北京的防空洞曾经作为北漂族的家、地下旅馆,南京的防空洞用来储存香蕉、纳凉、藏酒;其他城市以夏季纳凉使用居多。在党的指引下,人防工程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载体,平战结合、互相连接、四通八达的城市地下空间初步形成,人防工程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在不断提高。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那些蜿蜒于地下的人防工程,同跨江跨海大桥、穿山过岭隧道一样,见证着祖国的风雨历程,并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