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的春雨结束后,六月的天气终于热起来了,城市里时光流逝得更急躁些,有一种已在盛夏的感觉。周末办完事,在小区的院子停好车,隐约感到几丝凉风,好似浮躁中多了些沉稳。我坐在树荫下的台阶上乘凉,不远处是一个来回奔跑的小孩儿,他在放风筝,耳边传来他母亲爽朗的笑声。小孩的火箭也躲在树荫下,屡屡发射失败,他在疲累中开始变得沮丧,而母亲温柔耐心的鼓励给“火箭”带来了强大的助推剂,“火箭”开始一点点飞向蓝天。我抬头向上望,云也很美,给我妈打了一个视频电话,翻转了摄像头,想和她分享我的眼睛,熟悉的铃声响完又变得安静。无应答,她应该在忙着做饭。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我高中的时候,总是愤怒,心里点燃一把火,恨不得这把火烧了自己。起伏的成绩,低迷的情绪,脆弱的友谊,一起堆叠在身上找不到出口。那时候读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跟着他去体悟生存与死亡,信仰与苦难,希望和绝望中的人生百态,在那位母亲的引导下,握住了心里的火,眼前被照亮了,面对破碎的人生,生出了勇气。
我总能想到那个画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史铁生先生“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他于古园独自地沉思,“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我想此刻他也联想到自己的生命,人不会因为身体残疾而失去自己的价值,平常微小的瞬间都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曾是花一下午看蚂蚁搬家的小孩。
从懵懂少年到如今独立生活,《我与地坛》对我产生了深远了影响。在疲惫困惑陷入迷茫的时候,会在此汲取到无限的勇气。这种勇气里有一种生命力,有在逆境里拨开迷雾的能量。这种能量支持着我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在平常生活中需要接触很多人,偶尔也会遇到一些“逆境”,得益于平日的积累,在耐心的沟通后,问题也会消弭于无形。
有母亲在,有家人朋友在,人生就会有一个幸福的底色。当我遇到困难时,就会坦然地应对处理,会坚定地向前看。因为我知道从长远来看,我的人生是幸福的,爱与被爱,家人朋友,他们都是心里温暖的光,是力量的源泉。《我与地坛》是一本值得反复回味的书,细细品味,我深知我是平凡的,更是幸运的。“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希望家人健健康康,母亲少些操劳,我们一起在彼此的生命里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