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厨台墙角处,终年倚着一根不到一米长的擀面杖,它记录着家里的人世间故事。由于岁月的消磨,它也显示出几份沧桑,那上面依然粘着斑斑点点的面点,这些暗暗地记录着它经历的岁月和长辈们流逝的岁月。
婆婆的的家乡坐落在“文史之乡”、“司马迁故里”——韩城。黄河从她自小生长的地方蜿蜒流过,可以说也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喜欢吃面食,饸络、糊卜、馄饨、菜卷等,而我婆婆最喜欢的却是手擀面,纯手工制作,面条瓷实、劲道,在那个经济十分贫乏的年月,可不是天天都能吃到的主食。陕西人总结生活里的小确幸常说“一碗燃面,喜气洋洋”。希望每天能品尝到,也人人都爱吃,无论天涯海角,游走哪里,对它颇有一丝难忘的怀念。可以说,它就是家乡的味道。
在我儿时的印象里,面条最喜欢的是生病时妈妈煮的那一碗龙须面。而现在,在我们的家庭里,面条必须是婆婆亲手制作的。记得刚有孩子那段时间,想买点现成面条,随吃随煮,婆婆斩钉截铁的说“那怎么行,面条必须是家里擀的才好吃!”后来我发现,擀杖每天都会在案板上滚来滚去的,行使着它特有的职责,成了家里一日三餐最受欢迎的物具了。油饼、菜卷、馄饨、红甜面在它的身下,变成了慰人心藉的舌尖和心里的满足感。
记得那次带着两三岁的孩子逛韩城古城,到了傍晚时分,太阳即将隐退,满街悬挂的大红灯笼把整个城市的喜庆点亮。屋脊上昏黄的灯恰到好处地点拨,不仅让古城变得金碧辉煌,还将它的苍劲与古朴衬得更胜一筹。满街的青石路面,一溜的青砖灰瓦,一排排明清砖木结构,一个个烙有历史印迹的石雕木刻,让这些依街而立的建筑古色古香,尽显北方古城韵味。家家户户炊烟起,我仿佛看到千年古城的饮食传承。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留恋美景,奈何五脏庙敲锣打鼓,要进供了。一推家门,厨房里热热闹闹,撒上面粉的案板上,面团在婆婆的掌下慢慢变得如凝脂、似玉肌。面团醒上十分钟,婆婆就拿出那根神奇的擀面杖擀起来。火光映着她慈祥的脸,锅里的水不一会就“哧哧”地响。擀得更起劲了,案板发出吱吱的有节奏的声音,婆婆的手也有节奏地挪动着:一会儿撒面粉,一会儿擀面杖把面皮卷住再擀。那根擀面杖忽而上,忽而下,忽而左,忽而右,婆婆用得灵活自如,仿佛那根擀面杖是有魔力的。
听婆婆说,她刚嫁进门的时候,最怕老家来客人。她是家里的小女,一直都是哥哥姐姐做饭,真是没擀过几次面,而且她从小生的瘦弱,若是来客人,擀上七八个人的面,她得休息好半天,但也就是这样,岁月的洗礼,日子的磨砺,如今的她,已然是擀面的一把好手。当然,这也离不开她从娘家带来的这支趁手的擀面杖。
慢慢的,孩子长大了,也要学和面擀面。我也发现,自己家里擀的面条,和外面买来的绝对不一样,和随便和好就切出来的也不一样。真正好吃的面一定是耐心的揉到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了劳动,吃到嘴里,舒到心里,才是真正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