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农村娃对火炕应该都不陌生吧,可以说是从小睡到大。小时候的冬天家里没有电褥子,也没有各种取暖设备,晚上睡觉冷,全靠一个大火炕。
每个地方的炕大概都不一样吧,我且就说说我们家的大火炕。我记得我家最北边是灶房,灶房有一个小小的木门,两扇门那种,一进门正对着的就是灶火,右边是案板、锅碗瓢盆那些东西。左手边有一个小门,挂着个略带油渍的布门帘,掀开门帘从小门走进去,你会发现房间里边除了径直进去的一个通道外,其他地方都是炕,这就是占据了我们卧室大概四分之三面积的“大火炕”。灶火上有一口大锅,那可是我们家烧水、煮饭、炒菜、蒸馍用的多功能锅,纯黑色,锃光瓦亮的,光泽度十足。紧挨着锅的里侧是一堵墙,墙和灶火连接处有个洞,从这个洞口就通向了我们墙里边的大火炕,所以只要一烧锅,炕就会慢慢升温,最后变得非常暖和,暖和之外还会伴随着一股烧过柴火的烟味儿,就是那种很多文人墨下的“故乡的味道”,我还挺喜欢闻那种烟味儿的。
上小学的时候,村子里的娃娃们基本上都是在我们本村的学校念书的。学校在村子的最西边,我们家在村子的最东边,虽然一个最东一个最西,其实走路也就大概十来分钟。冬天的早晨格外的生冷、格外的乌黑,起床离开火炕的怀抱确实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收拾完东西,临走时掀开炕上的褥子,哇!妈妈昨晚放在褥子底下的石子馍已经烤的又黄又干了,碰一下都会掉一块儿的那种。顺手拿起一小块儿放在嘴里,又酥又脆,像是刚在柴火上烤熟一样,还伴有一股淡淡的柴火香味,味道好极了,完全不逊色与现在的烤箱烤出来的味道。带上几块石子馍匆匆地就去上学了。小时候日子总是过得飞快,大概是太快乐了吧。
有一次周末不上学,睡到自然醒的我睁开朦胧的双眼,环顾四周,听见妈妈在外边又烧又切的。透过房间的塑料纸窗户,我看到了外面地上、房顶上又白又亮的,我欣喜地喊道“妈,昨晚是不是下雪啦”,我妈应和道“对呀,还不赶快起床给咱扫雪来”。我瞬间捂着被子开心地在被窝里打滚儿。不一会儿我感觉被窝儿慢慢地热了起来,听见外边呲啦一声,我妈开始炒菜了。闻着菜香味,睡在暖暖的被窝里,正咽着口水,我妈进来递给我一个小碗,炒菜前她先用油给我炸了两片油馍,上边撒了点盐,吃起来油香油香的,那一刻真是无比的满足。在被窝里把油馍吃完,终于我要“起炕了”,起来去玩雪啦.....
每每到了晚上要睡觉的时候,一家人挤在一个大炕上,又热闹又暖和。我排行最小,晚上总是不乖乖睡觉,这时候妈妈把灯绳一拉,灯就关掉了,吓唬我说再不乖乖睡觉,老虎就要来抓小孩了,接着哥哥就装模作样的一边用手挠墙,一边学着老虎吼叫。本着配合哥哥和妈妈的原则,我就乖乖睡觉了。
后来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大家都变成了大人,聚少离多,各自奔波,沟通也少了,玩笑也少了,是啊,生活让人不断成熟稳重,但生活好像也让人越来越不可爱了。
时隔多年,当初的小房子都已经重新盖成了大房子,我再也找不到那个小灶房,小卧室,大火炕的足迹。但是关于它们的温暖记忆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炕上的箱子里装着过年的新衣服;睡醒了总能听见妈妈在我隔壁做饭的声音;透过塑料纸窗户能够看到外面洁白的雪;北风呼呼刮的时候,听见风吹打塑料窗户的声音,还有很多.....每每想起这些,都让我觉得异常温馨和心安。
你看,家它就那儿,无论她怎样变迁,她都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也不得不随波逐流。不得不为了生活离开家。很多时候我们会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儿,难以在疲惫的生活中再“可爱”起来,这时候你不妨坐下来休息一下,怀念一下以前的日子。是呀,爸爸妈妈们在我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是努力给予我们温暖。当你撑不住的时候,就回到他们身边吧,再当一回孩子,即使什么也不说,也会安心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