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划过光阴的角落,当初的喜悦与温暖都刻进人生的同心圆轨,一层层先后有序,一道道痕迹分明,每每想起清晰如昨,哪怕往昔易境,哪怕故人难寻,到底曾有相知偕行共走一程,终留下馨香余韵温养岁月经年。
小学时,记忆里响着一支曲儿,简短浅白的词,往复萦绕着“我时常漫步在小雨里”,显出一个齐耳短发,圆脸大眼睛的红衣女孩。她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没了封皮的《皮皮鲁和鲁西西》,带着我们在学校操场的一角,练习要在主题班会上表演的舞蹈《北京的金山上》。耐心温柔,一点不嫌弃肢体不协调的同伴,脸上始终笑着,直到考上同一所初中,分在不同的班级才渐渐没了联系。
中学时,识海中印着一双手,每到冬季红肿微皴,内里刺痒却外燥热,大方的捉住我的手放在外套口袋的少女。编一条麻花辫垂在颈后,发黄带卷的碎发分布额角与耳后,红润健康的脸颊一笑就露出珠白贝齿。言谈爽朗,大课间陪我挤在人堆买夹馍,放学拉着我一起出校门。哪怕后来在不同的高中分选了文理科,她已经会在高三最忙的时候给我送一本丢失的地理课本,只是,没有方便的通讯工具与即时联络方式,高考使我们走失在新一段旅途。
大学时,嗅觉内存着一种香,次次都有不同的“前调、中调与后调”,虽与优雅无关,却跟温度密切契合,被长发白裙的姑娘挂在我的下铺床头,用酱味、辣味、葱花味诱着我起床。特别是初春时分,她家小院的香椿树发新芽,从不吃香椿的她必会为了我麻烦母亲,用滚油熬制“香椿辣子”。只图瞧我下了晚自习,白馍夹着红辣酱边吃边赞的“吃货样”,笑地睫毛都在动,两人一间的小宿舍,将我们的学习生活黏到同步,我们一起骑行爬山,一同熬夜复习,一道追剧手工,互相充盈起彼此的简单青春。这样的日子,从抄我高考志愿的她跟着我同一天开学报到,延续到实习就业、嫁人生子。
平淡的小事,温暖的陪伴,寻常女生的友谊没有“狗血互撕”和“塑料友情”,有的是伸向对面砂锅里“碗里捞”的筷子;有的是躲在前座后背自行车雨披下“躲猫猫”的笑声;有的是走在人来人往的服装市场肩并肩“卖眼儿”的身影,都是那么简单快乐,琐碎日常。对于身处其中的我而言,虽相伴一时、相错经年,但一程闺蜜惦念望安,盼重逢有期。